2014 年,華為剛從二線手機品牌的隊伍中脫穎而出:全年智能手機出貨量超過 7500 萬台,僅僅在2011年,這個數字還是 300 萬。
彼時也正是華為在高端旗艦手機之路上開始構築地基的歲月:同年九月發布的搭載海思芯片的 Mate7 係列,第一次出現華為手機需要加價搶購仍「一機難求」的情況:直到 2015 年,一個華為工程師想在上海的手機店購買一部華為Mate 7智能手機,仍被店員告知要加價500元,他在微博上憤怒地吐槽「Mate7 就是我對麵辦公室團隊研發的,竟然要加價賣給我!」。
自此之後,華為一路在朝著高端手機品牌的道路上穩步前行,諸如「加價仍買不到」這樣的小插曲,也逐漸成為每年華為旗艦剛發售時司空見慣的正常情況。華為在 2019 年以 2.4 億台的全球出貨量,超越蘋果成為了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機品牌。
在遭到美國製裁的三年後,華為拿出的最新 SoC —— 麒麟 9000S,雖然使用 7nm 製程工藝打造,但在 GPU/CPU性能上隻約等於高通在 2020 年發布的驍龍 888 ,相比今年首發采用台積電 3nm 製程工藝的 A17 Pro 芯片在性能上更是差了三代。
即便如此,隨著 2023 年下半年華為 Mate60 係列以及 MateX5 多款旗艦手機的發布。華為智能手機的銷量預期在短期內得到了急劇拉升。
根據調研機構數據顯示,9.4-9.10 期間華為以 17% 的銷量市占率奪得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第二寶座。而到了國慶節前夕,華為已經成為了九月中國市場手機銷量第一。
在經曆了國慶期間的換機潮後,華為展現出了比外界預期更大的雄心:10 月 10 日,據華為相關消息人士證實:華為目標在 2024 年出貨 7000 萬部智能手機。供應鏈消息來源也證實華為已向關鍵供貨商追加了足夠數量的訂單,確保 2024 年全年能夠達到這一出貨數字。
此前,供應鏈預期華為能在 2024 年出貨 6000 萬部智能手機,但華為顯然對明年的新品更加樂觀,用戶對華為手機的支持或許也是促使華為繼續上調未來預期的原因,但這也隻是在全麵製裁之前,華為在 2014 年的水平,還遠稱不上華為「重返第一」。
艱難掙紮的「友商」
華為離開的三年,手機市場變得更加艱難了:這片戰場並沒有如所有人預期那般「市場競爭」,想象中的 5G 換機紅利在 2019 年之後也並沒有讓手機市場銷量得到大幅上漲。
即使 7000 萬出貨量看起來對華為並不陌生,但如今的手機市場情況要比華為第一次達到 7000 萬台級別銷量的 2014 年要嚴酷百倍:彼時智能手機市場雖已經巨頭雲集,但整體市場規模仍在以兩位數的規模飛速增長,直到2017 年,中國手機市場的總出貨量為 4.59 億部,相比前一年下跌 4%,自此進入市場規模急劇收縮的時代:到 2022 年這一數字隻剩下 2.86 億,在短短五年時間內迎來了近兩億台市場存量的蒸發。7000 萬台所意味著的市場份額,反而比 2014 年更多。
對其他手機品牌來講,華為的 7000 萬台宣言,幾乎意味著將有另一位重量級選手被迫出局:在華為利用 Mate X 係列站穩折疊屏高端化之後,OPPO/Vivo 紛紛加快了布局折疊屏腳步,以一年兩款新機的迭代節奏同時推動大小折疊產品線的迭代,但華為仍然占據了 50% 以上的市場份額。
這不僅是利潤率最高的市場,同時相比其他細分價位段的手機還有著更穩定的市場需求:根據 IDC 數據顯示,600 美元以上高端市場受到整體市場持續低迷的影響較小。今年第二季度 600 美元以上高端手機市場份額達到 23.1%,同比逆勢增長 3.1 個百分點。
餘承東曾在朋友圈轉發了一篇標題為《跌倒華為,蘋果吃飽》的文章,意指蘋果依靠強大的吸金能力,占據大半華為讓出的高端手機市場,其他國產手機廠商推動多年的品牌/產品高端化,在華為退場的三年中這樣的機遇到來之際,並沒有起到足夠的作用。
華為今年在新品上市的各個階段,均對標同時發布的 iPhone 15 係列提起一天,「搶發」策略對今年新款 iPhone 的首銷造成了很強的殺傷力,但 iPhone 15 係列全係在開售之後仍同往年一樣出現全線缺貨的情況。即使在國慶前一周蘋果憑借 113.7 萬台的出貨量超過華為(92.2 萬台),但華為最終還是拿下了九月中國市場銷量第一的成績。
此時的回歸,幾乎完美地滿足了對國產高端旗艦用戶的心理預期 —— 這給所有廠商上了生動形象的一課,隻是今年的「銷量寒冬」就不那麽好過了。
除了對 iPhone 銷量造成的影響,華為的回歸顯然還將對其他國產品牌的高端旗艦係列造成巨大衝擊:隨著折疊屏手機 BOM 成本一直居高不下,越來越多手機廠商不得不咬牙虧本推動折疊屏手機的研發上市。以及承擔著賣出一台虧損近千元人民幣的現實:一邊是各項主要元器件成本飆升,同時各個手機品牌的折疊屏旗艦售價仍在不斷下探。
但與此同時,華為的高端折疊屏手機係列即使在被製裁影響最大的三年期間,都保持了相對更高的售價,這不僅讓華為折疊屏係列成為業內極少數能保證盈利的折疊屏手機,也讓如今 Mate X5 係列回歸後,能夠以更強的出貨能力輕鬆承接更多來自其他手機品牌,對高端折疊屏手機有需求的用戶。
今年,在華為與保時捷設計的合作正式到期之後,華為推出了自有超高端品牌“ULTIMATE DESIGN非凡大師”。首先發布了兩款新品 —— 超高端旗艦手機華為Mate 60 RS 非凡大師和華為WATCH ULTIMATE DESIGN 非凡大師,均為售價超萬元的頂級旗艦手機,已經事實上踏足主流奢侈品的消費光譜。同時也進一步「降維打擊」著本就不多的高端旗艦手機市場。
「重建」渠道和供應鏈
對於華為而言,目前麵臨最強的挑戰來自於內部:供應鏈在前期無法提供足夠的現貨給到華為,因此華為也在最熱門的國慶假期期間為可能的銷量準備充足的產品,在很大程度上困住了華為在假期期間原本能達到的更高銷量。
華為的銷量已經在逐漸回歸,但供應鏈的「回暖」尚需時日。
由於 Mate60 以及 MateX5 係列的供貨不足導致嚴重的供不應求,即使 Mate60 Pro 在開售前,華為在線下經銷商係統中多次強調禁止加價出售「官方倒賣」等情況,但至今全國各地的華為線下零售店仍普遍存在著不同方式的加價出售現象:在假期期間,即使偶有現貨,線下店也更願意采用搭配手表/耳機等捆綁銷售的方式,謀求利潤最大化。
根據某華為線下零售店店員給《電廠》記者提供的信息,在 Mate60 Pro 首發階段,華為不僅在給線下渠道商與門店的提示中明令禁止出現溢價售機的情況,還特別向地區經銷商強調了「希望各位老板把貨不溢價給到華為的忠實用戶,傳遞好口碑」。
過去兩年,隻有零零散散一兩個客戶進店曾經是許多華為線下授權店的常態。並且用戶進店真正想要買的華為旗艦手機,在絕大多數時間門店都處於完全沒貨的狀態。如今這種情況在 Mate60 Pro 發布之後就得到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甚至在多地華為零售門店都出現了「大排長龍,但並沒有新品要開售」的吊詭現象。
有人熱鬧,自然也會有人冷清:受到華為旗艦發布的影響,其他國產手機品牌的線下店在國慶期間的銷量都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影響:目前中端機尚且影響不大,但去年在線下銷量口碑雙豐收的 OPPO Find N2 Flip 係列,今年的迭代款在國慶節前發布後,線下店的銷量卻遠不如前代,一位經銷商推測就是定價/受眾與華為 Mate60 Pro 係列重疊的原因。
即使是很多「果鏈」中的供應商,在無法對蘋果說不的合作同時,也在伺機而動,在蘋果之外尋找能夠取代蘋果的選擇:很多蘋果供應鏈中供應商本身也就是行業中的佼佼者,這意味著他們往往同時也是華為等其他國產旗艦手機品牌的供應商。華為的突然退出,讓這些供應商在與蘋果的合作中變得更加被動,因此華為的「重返頂峰」,毫無疑問得到了來自供應鏈的強力支持。
今年多家國產手機品牌供應鏈側均傳來大幅削減訂單的消息,華為在這種背景下傳來大幅追加訂單的需求,對於華為供應鏈的成員來講毫無疑問是一劑「強心針」。
除了行業內的頂級供應商之外,還有很多中小供應商希望通過成為華為供應鏈中的一部分,嚐試獲取更多未來的發展可能性;這在中美供應鏈脫鉤愈演愈烈、蘋果也開始更加積極地要求供應商往中國大陸之外的越南/印度等地遷移的背景下,似乎已經不隻是備選方案,更像是在探索另一條生存之路。這也是此次「華為概念股」中包括華映科技、日久光電等小型供應商的被熱炒的另一個理由。
此前,受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低迷的影響,包括高通、索尼等頂級供應商今年都遇到業績下滑以及裁員的情況,同時過剩的庫存壓力也是很多供應商淨利潤嚴重下滑的因素,因此華為上調 23/24 年出貨預期的消息放出,京東方、立訊精密等華為核心供應商紛紛應聲漲停。
雖然供應鏈原本的過剩產能體現在華為後續訂單的采購中尚需時日,但馬力全開之後也能快速恢複華為的正常供貨,尤其是考慮到華為在今年年內到明年年初仍有數款新機要發布的前提下,華為想要在今年年內實現「卷土重來」進入市場份額前五這一目標,這一點就變得尤為重要;「預計這種情況會在一個月內逐步緩解,到了今年年底就能徹底擺脫產能陰影」供應鏈分析師對《電廠》記者表示。
但如今的華為相比 2014 年,在智能手機銷量構成上還是有一塊明顯的短板:彼時華為已經能來自海外市場銷量的占比已經能占到半數以上,到了 2023 年,即使同比海外銷量仍稍有提升,但如今在華為旗艦手機的銷量構成中,很難再見到可觀的海外銷售數字。
想要重現這些,不僅要依賴供應鏈,還要重建華為在海外市場。即使如今華為對海外市場所采取的是「保存火種」策略,今年發布的數款旗艦手機/折疊屏手機以及其他智能設備仍分別在阿聯酋、德國等地進行了發布,這些讓華為能夠隨時以更快的節奏回歸到正常的海外新品發布中。給同樣沉悶許久的國際手機市場再次掀起浪潮。
分享免責聲明:家電資訊網站對《十年輪回:華為手機熱賣「重整」中國手機行業》一文中所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本網站有部分內容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讚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本站所轉載圖片、文字不涉及任何商業性質,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不承擔任何侵權責任。聯係QQ:411954607
本網認為,一切網民在進入家電資訊網站主頁及各層頁麵時已經仔細看過本條款並完全同意。敬請諒解。
(责任编辑:阿拉善盟)